星期天帶兔寶寶搭捷運。(不是忙碌的上班日喔)
兔寶寶現在正是喜歡互動的時候,所以會想跟人揮揮手,想要對人家笑笑,有時候也會一直觀察或者盯著人家看。
因為要注意兔寶寶的狀況,所以我也會看看她在看什麼。
順著她的視線一抬頭、發現車上的人幾乎都在滑手機。(很正常、對吧!我知道。)
滑手機的人大致分成三種表情
- 很無聊—表情很無神。
- 很專心—表情其實沒什麼表情。
- 很糾結—兩道眉毛中間升起了”川”字。
去程發現是這樣、所以回程我也特別再看了一下,發現也是這樣。
無聊跟專心其實差不多,就是”沒什麼表情”。
最多的”表情變化”就是”川字型”。
我想如果我是個100公分不到的小小孩,坐在一個大教室裡面,看的到的所有大人都是這樣表情,應該會嚇到哭出來吧。
唯一有不同表情的:是一個沒在滑手機的媽媽、感覺氣色好好,面色很紅潤還帶著淡淡的微笑直視前方。
唯一個對兔寶寶有回應的:是另一個坐在娃娃車裡,沒手機可滑的小哥哥。
沒在滑手機的人,扣除要照顧小孩的家長和沒手機可滑的小朋友,90%是進入睡眠模式。但很少、因為這時代連小朋友也幾乎都人手一機。
所以、滑手機的人表情幾乎都很嚴肅,很像以前我們常說的
「電視既然那麼難看、你幹嘛還要看?!」à「手機那麼無聊、那你幹嘛還要滑?!」
可是很奇怪、我可以想像&相信,表情看來很無聊的人們(注意到這點之前,我應該也是)可能正在line或者FB上,對某個訊息或者貼文按”讚”或者”大心”以及”誇張的貼圖。”!網路可以騙人的、對嗎?看不到的螢幕背後,對方其實不一定是那樣的表情,更何況,有很多文章很多讚其實來的沒什麼理由。
--看到認識的人PO文一律按讚。
--看到影片按讚。
--看到名家現身說法先讚。
-有人拜託幫忙按讚。
更不用說,聳動一點的貼文,還可能引來一場網路的公審,或者肉搜行動。
(下午在一家連鎖商店裡遇到員工的烏龍行徑,也瞬間很想立刻PO文扁她,後來想到這會引來公審….趕快踩下腦子裡惱怒的發芽種子,壓住想要滑動的食指。
既然要寫,還是多寫一些可以讓世界美好,大家都笑一笑開心的文字吧。)
我們變的很習慣不說話,可是又拼命要表達內心想法。
遇見好事壞事寧可先寫上FB讓在美國和澳洲30年沒見的老同學看到,可是不願意讓自己的家人和鄰居知道。
當然、這也跟我們總是沒有讚美及支持的習慣和思考模式有關。
“一件明明很開心很好笑的事、奇怪、講給自家阿母聽的時候,就先被潑一盆冷水,效果怎麼完全不一樣@@??”那還不如à”上網寫一下再貼個照片至少可以收到20個讚。”
智慧型手機普及以後人們唯一放下食指的期間大概是北捷列車殺人事件過後吧。很多的警政學者、犯罪心理學家可以做出事後的探討,分析研究歸納出很多的原因。但與其事後諸葛,不如提前阻止。
對於大眾普遍認為鄭捷缺乏愛,應給予他更多關懷,李思賢提出不同見解,「如今對鄭捷付出愛已沒有實質功用,他聽不進去了,應該將付出愛與關懷的時間提前。」(文章出處: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611-TP5A)
手機、網路是時代進步的產物和祝福,怎麼使用是一項課題。
但我們陷入螢幕背後而失去人際真正的互動、對話、關心和愛。總有一天還會再次物極必反,有另一次失速事件(屍速 T^T…… 不是危言聳聽啦,現在帶寶寶我比你還怕。)
癌細胞其實每個人都有。原本正常的細胞不斷的滋生、過度生長終有一天變成癌症。如果我們繼續習慣真實版人生裡上演”冷清清”、”無關心”&”虛擬實境RPG”,那麼”孤單”、”反社會情節”、”被害意識”、”殺很大”的癌細胞毒瘤只是等待爆破。
對、我現在也沒有作得很好。
可是至少我看到注意到,我會開始做做看。
改改我的習慣、調整我的視線和手指還有表情。
眼睛對象,希望常常是我的兔寶寶和這個世界,而不是一直跑動的玻璃框框。
=====================================================================
我以前沒有特別想過要去推文。
不過現在突然覺得好重要,因為我只是普通的麻麻,我不想寶寶以後生活在很”冷”的世界。
也許大人物有太多的國家大事正在忙,沒空注意到這些小事。
可是對麻麻而言,重要的事都是微不足道的事、但不是小事。
如果您覺得這些想法還不錯,觀念沒有很深奧,請幫忙點閱或按讚分享。
就像捷運最近的新文案:一天一個好習慣。
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吧,我們都好了,世界就好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