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代養寶寶其實應該是滿幸福的。要看書有新手父母系列叢書、要求教有谷哥大神、要支援有臉書社團。新世代最夯的明星不再是歌手或演員而是不斷翻紅的各界名人,現今最暢銷的是白袍醫生和黑袍律師,可以寫書、開業、和臉書直播。豐富的資訊來源是一種幸福,但有時候也是一種壓力。
圖書館架上的書,光是標題:
-該為孩子作的X件事(13件、20件、30件、60件…)
-絕對不可以說的N句話
-教養孩子、你該….
-給孩子的X封信
-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德國媽媽、荷蘭爸爸…….
-親密育兒、百歲醫師…..
不過、養兒育女的世界影響力最鉅的絕對是身邊的婆婆媽媽。
光是看到該作的X件事,加起來X快要趨近無限大,壓力也跟著無限大。各種教養方式土洋大戰、教學系統讓孩子多作還是不要作爸媽就快要大打出手。最根本和最大轟天雷就是面對新舊時代交替,婆婆媽媽的實戰經驗和醫學新知的歷史衝突!
-坐月子一定要喝雞酒 vs 酒精成分會影響幼兒腦部
-羊奶顧氣管、水解擋過敏 vs 母奶最好
-寶寶喝母奶還要補葡萄糖水vs 葡萄糖水會打亂身體養分吸收
-大骨熬湯煮稀飯vs大骨湯會吸收過多重金屬
-6個月/8個月斷尿布 vs 3歲前戒尿布
-一點零食不要緊vs 吃糖很有事
……...連挖耳屎、清鼻孔、尿布疹、感冒、發燒、流鼻水的照護觀念認知都很不同。
明明醫生說冷不會造成感冒、寶寶也全身發熱流汗、阿媽還是堅持要再包厚一點。任何的新知識新概念,最怕對上阿媽一句:「啊我以前也是這樣養大你,哪有什麼問題?!」
網路上多的是新手爸媽遇到各項問題,各種”媽媽說”、”婆婆說”、”保母說”、”月子阿姨說”紛紛出籠:求神拜佛、收驚、抹麻油、…….。(爸爸說和公公說好像比較少,可能是上一個世代的爸爸們比較少參與育兒吧)
小白兔並不是鐵齒的人,堅定的相信絕對有:”驚到”、不可抗力、不可置信、沒有道理、無法言語的寶寶不思議事件,也相信有些半公開傳世的秘技有效。遇到兔寶寶哭鬧、不吃飯、不夠胖,也是會盡力嘗試。不過、兔寶寶更是個鐵錚錚的「漢子」:不要配方奶、不喜歡食物泥、不肯乖乖吃稀飯、尿布疹屁屁膏沒效(都快藥石罔效了@@)、是玫瑰疹不是感冒……..。
各種不危險的科學實驗都試過(麻油之類的我不行)、也要照顧阿媽們(包含在街上/公園診所/捷運….看到兔寶寶就熱切分享的許多阿媽)疼孫的愛心,還煮了一輩子加起來都還沒吃過這麼多的吻仔魚和豬骨湯。兔寶寶至今還是小小隻沒有胖嘟嘟。
養寶寶真的是一項隨時代進展而不斷提升技術&層次的功課,而且也需要不斷更新。除了常常慌張的被電:「你以前還不是這樣被養大!」也要面對「我們以前都要一次帶3,4個,你一個就弄成這樣!」的震撼教育。
………以前養寶寶也不需要這麼全副武裝啊(T^T)。
除了三餐和經濟,現在養寶寶從前幾天剛更新的”保母還是托嬰中心好”、到”離乳食品這樣做”、”0-3歲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學齡前兒童怎麼教”、”實驗教育怎麼走”、……..還有沒人真正搞懂過的現代考試規則啊!!!
新手爸媽面對脖子都還沒硬,全身軟綿綿的寶貝,無不卯足了精神、豎起全身的神經來面對,只要一句「對寶寶好」,新的舊的、大的小的、正常的奇怪的、聽說的有根據的全都願意吸收接受。
每個人都當過新手爸媽,每個人在擁有小寶寶的喜悅之中,也都慌慌張張擔心受怕過吧。我們真的很謹慎很努力的注意,也很感謝大家愛的賜與。不過、就如同看過的一篇網路文章標題:”她只需要你的建議、而不是你的意見。”、我們真的在這個時刻很需要幫助但更需要信心、請多多給予支持和鼓勵。
牧師這樣安慰我們:「不要覺得自己作的不好、很糟糕啊。見面的那一日,主會感謝你的。感謝你所做的一切,你的努力付出!」
帶著責任感、向聖三位懇求能力,如此看待一切問題和困難吧!
聖三位賜給你們的「祝福」就是「使命」
在不幸中有幸福,在悲傷中有喜悅,在苦難中有價值,在患難中有天國。
有人說媽媽很健忘,健忘到了看見寶寶的笑容就會忘記生產時的疼痛才會又再生一個,我想媽媽真的很健忘,健忘到明明背著寶寶覺得全身骨架都快散掉、可是看見寶寶笑容就忘記上一秒到底有多想讓眼淚就這樣往下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