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批評.jpg

(圖片出處:家有小怪獸-littile monster)

 

 

東方社會不太讚許個人的差異化,日本更有「凸出來的釘子要敲下去這種說法」。小白兔沒有在美國之類的西方國家生活過,不知道是不是西方就會真的比較好,但即使是力克、胡哲,也說當媽媽第一眼看到自己的時候,難過的不願意再多看一眼。

 

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一模一樣,即使同卵雙胞胎也有不同的個性和感覺。當育兒觀念不斷提倡「每個寶寶都各自不同的氣質」,父母也都認為「自己的寶寶最可愛」時,我們依舊被灌輸和洗腦「不要不一樣」!

-寶寶怎麼一直哭

-寶寶怎麼不夠胖

-寶寶怎麼沒長牙

-寶寶怎麼不喝奶

-寶寶怎麼不斷奶

-寶寶怎麼不會爬

-寶寶怎麼不睡覺

-寶寶怎麼不叫人

-寶寶怎麼不給抱

-寶寶讓你抱太多

-寶寶怎麼長不高

-寶寶有沒有戒尿布

-寶寶有沒有吃益生菌

-寶寶有沒有學英文

-寶寶會不會背三字經

……………..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時,所有的爸爸媽媽都只有一個心願:「寶寶健康長大」。當寶寶落到地上之後,爸爸媽媽的期待就變成「健康長大+(N1)(N個附加條件之外還要再往上加1)。任何一個別人(上至阿公阿媽阿祖、下至隔壁左右鄰居、遠至公園裡的叔叔阿姨、公車司機)都會好意的來上一句:「我都%^^*&(#$%^……所以$%^%&^&*…….,你要#$^%&^&…….寶寶就$^%^*&(*………。」

然後、爸爸媽媽就可以回家焦慮到心臟麻痺。

 

所有的教養專家、小兒科醫師最終歸結出的教養箴言都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你首先要接納他」。社會的氛圍並不是這樣。(好吧、也許因為大家就不是這樣,才會有箴言產生,愛迪生他媽咬牙自己養被判定為笨蛋的小孩才會這麼偉大)連有沒有按照副食品法則來吃、先吃哪一碗都可能公開被圍剿。

 

小白兔並不是說不用注意幼兒的每個階段發展進程,不用注意寶寶是否發展遲緩,而是在想即使慢了我們是不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寶寶不一樣。事實上、如果寶寶慢了真的願意陪著他檢查、找出原因、學習對待他的方式,也才是真正的可以接受他,而不是忽略寶寶真實的狀態,直到他成為機械公敵跳出來的那一天。

 

兔寶寶一直都很不合群

不好睡、不夠胖、超愛叫、不乖乖含奶嘴、不要吃食物泥…..

 

外加小白兔不夠努力

沒有積極斷尿布、沒有追著塞食物、沒有趕快叫她背三字經、沒有買英文字卡……

 

不過、也鮮少有人知道兔寶寶為了要翻身練習多久………

 

也許真的只能像那位老師分享的:「如果我的孩子不是這樣,我想我沒辦法更同理家長的感受。」

《超級英國保母的育兒秘密指南》│艾瑪.珍納(Emma Jenner) 

即便這可能有損我的專業,我也要說,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我前面說過這個論點:我們有時站得太近而看不清問題的全貌,這是事實。但在此同時,如果你接收到不適合你的建議──即使是小兒科醫師的建議──想想他們為什麼會這麼說,然後相信自己。

 

《嬰幼兒照護指南》班傑明‧史巴克醫師(Benjamin Spock, 19031998

「媽媽們,相信妳的直覺!(Trust yourself. You know more than you think you do.)」

 

人不會認定對方的<特質>,而是會要求對方按照「自己期盼的喜好」來做。然而三位一體會按照<特質>,對每個人都不同地看待、認定且使用!人為了讓對方配合自己的喜好,會將人「去個性化」,說:「你這樣很奇怪。你那樣做吧!」剖析看看,是 神、聖靈和主那樣想,還是是人那樣想的吧!

 

要相信、愛並鼓勵生命,他才會好好地長大,能好好成長。若不相信他、對他有偏見而只是將他晾在一旁,他就會受那影響而受到深而又深的痛苦。

 

你該朝哪裡走呢?要朝那條路一直走下去才會最成功。聖三位和主按照「你們各自的特質」栽培了你們。若思考你和天的故事,就會知道你的特質是什麼。朝那條路持續走下去吧!持續開發自己吧

 

◆我耶和華會一對一地看待每個人,所以以特質來看,每個人都是大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unny2017 的頭像
    Bunny2017

    當小白兔有了兔寶寶

    Bunny2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